一个微信群里的朋友,去留学时带了一些我烘焙的 #咖啡 豆。因为大概她平时喝咖啡并不多,所以那包豆其实放了有段时间了。但是前几日她在群里艾特我说同住欧洲室友说那包豆不错。
总之,被常喝咖啡的人认可我烘焙的豆,还是蛮高兴的。
「务正业」聊聊 #咖啡 好了。
挂耳包算不算手冲咖啡呢。
其实是算的,手冲咖啡得以命名的分类体系基本还是按萃取方式来划分,顺便对萃取流程进行了描述。因此,手动操作、以水流冲过咖啡粉层来萃取咖啡的方式,都叫手冲咖啡。
延伸阅读:《咖啡种类知多少》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71978564
但是当我们说手冲咖啡的时候,有个潜在所指,即,我们在追求风味的区分和品鉴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已经预先研磨存放的挂耳包咖啡,已经损失了很多风味,难以区分细致风味,也谈不上品鉴了。
延伸阅读:《好咖啡的基因》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72956740
那么,如果采用同样的咖啡豆,手冲咖啡和美式滴滤机咖啡机做出来的咖啡,味道有差别吗?如果有,差别在哪?
笼统回答是味道有差别。差别在于它的萃取流程是固定的,但是咖啡粉层的分布、咖啡豆种类等其他因素是不定的,以不变应万变是可以,但同样损失了催发不同咖啡豆细致风味的可能性。
明白了产生差别的原因,进一步回答的话,其实通过一些「不方便」的操作,可以尽可能消除二者差异。
比如,为了消除咖啡机滤杯不够细密造成的口感差异,可以在咖啡机滤杯内再铺一层事先用热水冲洗过的滤纸;在了解了咖啡机运作流程之后根据它的特性,去调整适当研磨度和咖啡粉堆放形态……但这似乎就失去了使用咖啡机的「便捷」。
而且,这其中也有些因素受限于咖啡机本身的特性,比如是否支持调节水温?是否支持调节萃取时长……
总之,我会说,手冲咖啡的定义中要包括这句:是一整套必然不方便的咖啡萃取流程,以供人们体验与便捷背道而行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简化流程做出来的咖啡一定不好喝吗?不一定。咖啡粉倒进容器里在低温环境浸泡一夜,拿出来过滤粉渣后得到冷萃咖啡也很好喝。但是不方便,显然也可以是一种正当的追求。
《咖啡馆日志》
https://kaix.in/0001/my-cafe/
虽然这一年几乎没有收入,还是把房租交到了2022年。
给大家表演个手冲 #咖啡 吧: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Qz4y1U7y3
---
在妳想往 #Mastodon 上传个视频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建平台还是有其局限性的。
提供本地压缩好再上传的客户端也少,平台本身又有存储和带宽压力。
总之在微博、微信、知乎之类的地方可以轻松上传的视频,在 Mastodon 往往会提示妳「视频太大」。
星巴克是如何应对小众精品咖啡店的冲击的? - DimLau的回答 - 知乎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31313741/answer/1604751410
亲测有效的「揽柿子」新方法:把柿子和大概等量的新鲜咖啡豆一起放在密封盒里,7~10天,不但脱涩、增甜,而且吃的时候能吃出咖啡味。 #咖啡 #tzcafe料理部
简单介绍一本咖啡书,直接发在知乎专栏里了。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22940433